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Only Love Can Break Your Heart:(500)Days of Summer

昨天自個一人看了兩場二輪片,第一部是典型的瘋狂喜劇"男女生了沒",另一部則是備受矚目的搖滾電影"戀夏500日"。我想少有男人會跟我做相同選擇,因為想看等DVD也沒差,而且在家看也會自在些,但好在的是我沒有因片中有情人終成眷屬而落淚,但或許那才是我渴求的最大安慰。~自怨自艾中~
第一部看的"男女生了沒",玩的依然是"電子情書"的那套,傲慢與偏見的不知道第幾百版,除了新意不足外,其實還算OK,男女主角都算討喜。而第二部"戀夏500日"呢,硬要歸類的話,可看作是新版的"失戀排行榜"或"愛是唯一",片中穿插了許多首耳熟能詳的搖滾金曲,對樂迷而言,光聽這些音樂在片中響起就值回票價了,此外女主角就是那位影歌雙棲的Zooey Deschanel,我想她古靈精怪的美艷氣質,真為這部電影增色不少。
在"戀夏500日"這部開宗明義即表示不是一部愛情故事的影片中,編導在型式上發揮了不少的巧思,深刻的呈現出不少能讓觀眾們感同身受的生活轉折,而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在愛情中變的更是只剩無盡的失落,那到底是誰在到處散播真愛這個概念呢?然而"戀夏500日"的女主人翁最後卻相信了,而"男女生了沒"的女主人翁也意外的撿到了,真妙。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My Jazz Top 20 私房推薦

原本想選一份自己的荒島唱片,如同他人般的限制在十個,甚至五個選擇以內,但那實在太折磨人了,而且不夠過癮,所以本人就不知廉恥的一口氣選了二十張,這些在一時間挑選出來的唱片,可說是在不同時期裡伴隨著本人的音樂良方,回想起剛入門爵士樂的時候,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習慣此種類型的音樂風格,尤其每當在受夠搖滾樂的鬱鬱寡歡,與裝模作樣後,就又不自覺的重新投入到它的懷抱當中,那種令人振奮的魔力依然不可言喻,如今大概也聽了差不多三百張的專輯唱片,不算多也不算少,但列出的這幾張算是我個人的私房推薦,總之給大家做點參考,切磋切磋,見笑見笑。

















Dexter Gordan/Our Man in Paris(Blue Note, 1963)


















Roy Raynes-Phineas Newborn-Paul Chambers/We Three(New Jazz, 1958)


















Horace Parlan/Up&Down(Blue Note, 1961)


















John Coltrane/Blue Train(Blue Note, 1958)


















The Vandermark 5/Simpatico(Atavistic, 1999)

















Anthony Braxton/Seven Standards 1985 Vol.1(Magenta, 1985)

















Lee Morgan/Search for the New Land(Blue Note, 1966)

















Dave Holland Quintet/Prime Directive(ECM, 1999)


















Don Cherry-Dewey Redman-Charlie Haden-Ed Blackwell/Old and New Dreams(ECM, 1979)


















Bobby Hutcherson/Oblique(Blue Note, 1967)


















Chick Corea/Now He Sings, Now He Sobs(Solid State, 1968 )


















Charlie Mingus/Mingus at Antibes(Atlantic, 1960)


















Andrew Hill/Judgment!(Blue Note, 1964)


















Jimmy Guiffre /Jimmy Guiffre 3, 1961(ECM, 1961)


















Jackie Mclean/Destination Out!(Blue Note, 1963)

















Miles Davis/Birth of the Cool(Capital, 1956)

















Dizzy Gillespire/At Newport(Verve, 1957)


















Brad Mehldau/Songs:The Art of Trio Vol.3(Warner, 1998)



















John Mclaughlin/Extrapolation(Polydor, 1969)


















Thelonious Monk/Genious of Modern Music Vol.2(Blue Note, 1951)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有人喜歡滾石嗎?

The Rolling Stones/Stripped(Virgin, 1995)
昨天拿出滾石於95年發行的現場專輯"Stripped"出來重溫,它是我的第一張滾石專輯,也是我最喜愛的一張。回想當初入門搖滾樂時,僅知道滾石是一支與披頭齊名的長青組合,但在音樂方面,我卻不太敢恭維,相較披頭充滿創意的流行曲風,他們的作品實在顯得老派。
當初會買這張專輯,只因它是滾石比較好買的新錄音,然而其它早期的經典之作,如"Beggars Banquet"或"Exile on Main St."等,都難見蹤影,這實在跟他們偉大的盛名,不大相稱。 如今可以肯定的是,當初我實在不太喜歡這張作品風格,甚至可說是感到無趣(同樣的狀況似乎也發生在Pink Floyd/Dark Side of Moon上),然而一直要到了馬世芳在五四三音樂站上有系統的推薦,並販賣滾石早期的經典之作後,我才算真正開始認識他們。
這張專輯"Stripped"是他們較晚近的作品,內容雖是老調重彈,但卻充滿著新意。或許是受當時MTV頻道所掀起的Unplugged風潮影響,他們在巡迴演出時,也特別安排了一些在pub這類小型場地的原音演出,為的是要補捉現場表演中,樂團與樂迷間的熱絡氣氛,與音樂火花;另外專輯中,在錄音室所錄製的作品,也同樣採現場收音,無修飾的呈現出滾石的快意風采。這張專輯的另一特色是精心選曲,雖然少了像是"Satisfaction"、"Brown Sugar"或"Sympathy for the Devil"等代表作,但"Let It Bleed"、"Dead Flower"與"Shine a Light"等曲,似乎更合我的口味,另外翻唱自Bob Dylan的"Like Rolling Stone",不僅具有紀念價值,詮釋起來也不落俗套,精采萬分。
如今,由於音樂越聽越回去,越聽越老,才發現那種根源於藍調的扎實曲風,才最能滿足我的音樂口味,有幾會就找來聽看看吧。
順帶一提,前陣子在朋友借我的"搖滾客"雜誌中,分別看了The Smiths與The Stone Roses等兩支樂團專訪,他們陣中的明星吉他手Johnny Marr與John Squire,都不約而同的說滾石是他們的音樂啟蒙與偶像,這點讓我十分驚訝,但比較他們與滾石吉他手Keith Richard的吉他風格,發現真那麼有點承傳意謂,都是著重在伴奏技巧上;另外聽一下The Stone Roses的"Fool's Gold",感覺像是acid版的"Sympathy for the Devil"。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Hey Jude Don't Make Me Cry

因為工作的緣故,週六的早晨趕了好幾場的喪禮,中間的空檔時間在車上有一搭沒一搭的翻閱著村上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裡面提到他關於獨處的點點滴滴,而慢跑中所獲得的片刻空白,與那無以名狀的一切,是他稀釋孤絕感而獲得心理衛生的方式,雖然這是他在解釋為何而跑的說詞,但我卻覺得非常有趣。 任務完成後,回到了工作的地方,心想要找個地方歇腳,然而在停車場取車的片刻,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了音樂聲,定神一聽後,更發現這不僅是從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響,而是真正現場演出的音樂,當下我感到非常好奇,所以循著樂聲走去。到了演出現場,才發現原來是一場國小管樂隊的成果發表會,一眼望去,盡是小朋友們稚嫩的神色,與演奏樂器時樸拙的姿態,感覺相當的可愛,但那高低聲部簡單卻溫暖的合奏,卻徹底感動了我,頃刻間也消融了我的漠然及無動於衷。會後才發現這真是讓我苦尋良久,卻意外拾獲的音樂良藥,聽者這些由世界名曲改編而成的管樂,真是讓我有著莫名感動,其中一首搭配女聲演出的“Hey Jude”,更讓我數度強忍著淚水,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Then 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有一位藍調吉他手曾告訴我,音樂的演奏要懂得放,也要懂得收,而生活何嘗不是。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 2008)

應該有兩個月了,才等到經典老爺車上二輪,其實當初在看完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2008)時,就已迫不及待要欣賞這部同樣由克林伊斯威特所執導的新片,同時在內心也驚呼這位祖父級的好萊塢tough guy,竟又再次於短時間內推出了新作, 其實之前在他接連拍攝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與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這兩部系列作時,就已展現了如此的旺盛創作力,克林伊斯威特老伯真可說是影壇目前老而彌堅的代表,這點尤其表現在他導演功力的火侯上。
觀賞這部影片的過程其實是相當引人入勝的,雖然片中觸及到了不少的種族議題,但在劇本的處理上,卻不因而顯的過分沉重,相反的還引出了不少笑料,筆者心想,這多少也呼應了當代的氛圍,或許大家早已受夠了這種仇視對立,取而代之的是理解與寬容,因此以暴制暴的叢林法則已不再是解決紛爭的唯一之道。
克林伊斯威特在片中親自扮演的主人翁華特,是一位性格乖僻的獨居老人,因為有著慘痛的韓戰經驗,讓他顯得特別的仇視亞洲人,但不巧的是在他所居住的老舊社區裡,已日漸被新近的外來民族所佔據(片中的外來民族,是因越戰因素而獲得美國庇護的苗族人,但對照昔日的反恐主義,這裡處理的頗具諷刺意涵),其它的白人早已紛紛搬走,其實這樣的狀況,在當年的黑白衝突時就早已發生,並因此造成了眾多的社會問題與治安死角。
只要觀賞克林伊斯威特所主演的電影,就很難不想起他昔日的牛仔形象,而這部影片在情節與人物的刻畫上,就處處讓筆者回想起他的西部經典作殺無赦(Unforgiven, 1992),雖然片中的老牛仔不算什麼英雄好漢,但由於命運的驅使,讓他別無抉擇的要挺身而出、捍衛家園;而在經典老爺車裡的華特,他也因為因緣際會的安排,莫名奇妙的成了苗族人的英雄,之後鄰家男孩陶雖然嘗試偷他的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這反倒使他們結緣,讓華特成了他的精神導師,這裡老帶少的橋段也是西部片的經典套路,之後影片就在這種充滿人性關懷的基調中,呈現了這樣一部現代寓言,它並且有著你所無法預料的龐大格局,感動指數百分百!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令人神往的新港夜

Dizzy Gillespie/At Newport (Verve, 1958)
咆勃爵士(Bebop)的出現,可說是爵士年代中最燦爛的一場戰役,它不僅改變了樂壇的文化與生態,更樹立起爵士演奏的最高標準,其中領銜演出的關鍵人物,包括了薩克斯風手Charlie Parker、小號手Dizzy Gillespie、鋼琴手Thelonious Monk、Bud Powell與鼓手Kenny Clarke、Max Roach等人。今天所要介紹的這張專輯,正是小號手Dizzy Gillespie的畢生代表作,他是這群爵士暴徒中,明星光環僅次於Charlie Parker的二號人物。
Dizzy Gillespie給人的印象,總脫不了他古怪的穿著與行事作風,像是刻意折彎揚起的小號,與演奏時如牛蛙鼓脹般的臉頰等等,這與他幽默逗趣的舞台演出,型塑成了他獨特的巨星風采,但這與Charlie Parker英年早逝的傳奇色彩相比,卻似乎黯淡了些,從前本人算是忽略掉他的存在,但在聽了這張專輯後,卻發現了自己錯的十分離譜,因為以既定印象去評判一個人的藝術成就,實在是件可笑的事。
這張專輯的內容是Dizzy Gillespie於1957年參與新港爵士音樂節的現場錄音,在當時的演出前,Dizzy才剛結束了他由官方贊助的近、遠東親善巡演,而這次的演出就是以當時巡演的大樂隊陣容為班底。所謂的親善巡演,其用意不外乎就是宣揚國威、展示國力,所以爵士樂這種堪稱美國唯一原創藝術的樂種,正好符合了他們的期待,可想而知派出去的樂團絕對非同小可,並且以當時樂壇的狀況看來,維持一支大樂隊似乎也不大合乎經濟效應,所以更凸顯了這次演出的難能可貴。
這張專輯從第一首曲目"Dizzy's Blue"開始,就好似火力展示般的呈現出咆勃樂的旺盛火力,管樂部劃一的飆奏,令人相當咋舌,而接下來輪番上陣的獨奏,更讓人忘了喘息,好似騰雲駕霧般的翻轉於音樂的律動中。這張專輯除了Dizzy Gillespie這幫硬底子的狂野獨奏外,真正的靈魂所在,其實是每首歌背後的編曲者,Dizzy自己afro-cuba風格的"Manteca",Benny Golson對早逝小號手Clifford Brown充滿緬懷之情的"I Remember Clifford",與Quincy Jones癲狂的"School Day"等等,經過這些人的巧手後,讓樂曲多了層次感並充滿著驚喜,如此才不致流於樂手間的空洞競奏。
在終曲由Tadd Dameron編曲的"Cool Breeze"中,經過長號與小號的獨奏後,輪到了薩克斯風出場,這時伴奏樂隊樂風一轉,響起了搖擺感十足的伴奏,薩克斯風搖曳的音色,讓樂曲更富生機,之後更越演越烈,編曲者具有巧思的引用了Chalie Parker"Now is the Time"的經典樂句,讓伴奏者與主奏樂手相互呼應、碰撞,再次帶出了令人難忘的演出高潮。
這張專輯真的將現場的氣氛,捕捉的淋漓盡致,而Dizzy流裡流氣的舞台風格,更是風靡全場,是張絕不能錯過的爵士佳片,它也毫無疑問的成為了本人的all-time favorites之一!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魔鬼詩篇(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 2005)

"Hi,how are you"這張專輯封面,可能喚醒大家對Daniel Johnston的粗淺印象,九零年代初Kurt Cobain一統主流樂壇時,就愛穿著這件印有外星青蛙的T恤到處溜噠,可見在Kurt Cobain的心目中他有著什麼樣的地位,他是一位用著粗糙形式,卻可做出了真摯作品的音樂精靈...
這部影片紀錄的正是Daniel Johnston一生癲狂的創作歷程,他由於長期飽受躁鬱症之苦,因而無法獲得太大的商業成功,使得一般聽眾對他十分陌生,然而在真正的樂迷間與獨立樂壇裡,他可說是個不折不扣的cult hero,除了Kurt Cobain翻玩過他的歌,其它尚有Sonic Youth、Yo La Tango與Flaming Lips等多支如今已是宗師級樂隊唱過他的歌,或許現在認識他這位這位lo-fi怪咖還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