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搖擺爵士群英會

3月28日(六)‧晚上八時
常有人在問要如何入門爵士,最簡單的當然是從Classics聽起囉(比如Miles Davis的Kind of BlueDave Brubeck的Time Out與John Coltrane的Love Supreme等等),但這些專輯聽完後,卻時常發生無以為繼的情形,因為相較這些既有特色,發展又成熟的大師之作,其他的爵士專輯聽來就顯得難以下嚥,無所適從了,但老實告訴你那才是真正的爵士樂。
其實爵士樂是種非常感官的音樂,它可以很熱鬧也可以很內斂,端看音樂人如何表達,因此聽者必需要能夠敞開心胸去欣賞它,感受它,這裡告訴你一個撇步,入門爵士的關鍵就在於"swing",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欣賞爵士樂。
抱歉了艾靈頓公爵,用你做了個幌子,其實要放的是下面那三張 。
*VOICE西洋二手CD專賣店 BAR 地址:中壢市三和二街5號1樓(近中原夜市) 營業時間:PM 6:00-AM 2:00

華麗人生

Lester Young & Roy Eldridge/The Jazz Giants 56' (Verve, 1956)
在30年代即已出道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Prez"總統"Lester Young,被喻為是繼Louis Armstrong後出色的獨奏家,他永不枯竭的即興思維,與無數充滿暗喻式的朦朧樂句,影響了之後無數世代的爵士樂手,其中小號手Miles Davis就將他點描式的簡潔風格發揚光大,開啟酷派爵士及其若干的風潮。
這張專輯可算是Prez晚期的作品了,那時的爵士樂已經過狂躁的咆勃樂洗禮,Prez早已屬於大樂隊時代的舊人物,並帶著日落黃昏的氣味,但在這張與Count Basie的老戰友們所合作的專輯中(雖然與其中幾人沒有長期合作,但師出同門),他再次展現了豐沛的精力,與細緻的情感,呈現出他完美高雅的風格。
這張專輯的另一位主角小號手Roy Eldridge,他也是大樂隊時期的叱吒風雲的樂手,他具侵略性的快節奏樂句,可媲美薩克斯風手Coleman Hawkins,而裝上弱音器的小號聲,又是那麼抒情甜美,在他與Prez的一搭一唱下,這張以演奏流行曲的專輯,完全不落俗套。
此外,在這張唱片裡我相當偏愛鼓手Jo Jones的演出,或許是之前對他早已久仰大名,如今一聽果然非同小可,此外他在swing曲風演進的歷程裡也佔了相當大的地位,像他在銅鈸的使用上,革新了爵士鼓的風貌,也讓爵士樂變的更有feel,這張專輯中他也露了一手猶如西北雨傾盆落下的猛烈鼓擊,千萬別錯過。

白面書生

Bix Beiderbecke/The Young Man with the Horn(CBS, 1974)
Bix Beiderbecke是傳統的紐奧良爵士,過渡到更具都會風采的芝加哥爵士中的重要人物,而且當時他更是第一位真正走紅的白人樂手,身為短號手(cornet,聲音較小號更為圓潤的一種銅管樂器)的他,與爵士第一人Louis Armstrong有著同等的聲譽,而他們之間更是有著英雄惜英雄的良性競爭。
那時的爵士樂格,依然採用著紐奧良式的合奏形式,樂隊中的管樂聲此起彼落,短號、豎笛、薩克斯風、長號等樂器交織在一起,但每種樂器各司其職,毫不混亂,而在節奏組的部份,也演變成了鋼琴、貝斯、鼓的現代面貌,開始進入了早期的搖擺樂風格。
音色十分優美的Bix Beiderbecke,常被人們認為是酷派爵士的先驅,這或許由他深思熟慮式的即興獨奏中窺知一二,他的獨奏在其它的管樂烘托下,有著一種十分純樸的天性,熱情卻不失禮數,大伙們不爭高下,只管能否盡興,這似乎就是爵士樂的迷人之處。
其實初聽他的音樂時,只叫我不時想起都會喜劇大師Woody Allen,因為在他的電影中時常都可聽見類似的配樂,此外他本身也玩爵士樂,另外儘管筆者本人是從較為後期的爵士樂聽起,但這味古早的swing,聽來卻毫不沉悶,推薦給想入門爵士的朋友們。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星空下的巡行者

Chalie Christian/Solo Flight‧The Genius of Chalie Christian(CBS, 1972)
想必對爵士樂稍有認識的朋友,都知道Chalie Christian是爵士樂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吉他手,因為他不僅將電吉他成功的運用於爵士樂之中,更將吉他推上如同其他管樂般的獨奏樂器地位,儘管在他短短的職業生涯中未曾推出任何自己的作品,但這套選集卻詳實的紀錄下他與搖擺樂之王豎笛手Benny Goodman共同合作下的燦爛火花。
這套唱片中除了上述的兩位大師外,另外還有兩位大樂隊時期的佼佼者Fletcher Henderson與Count Basie,這兩位都是在不同時期各據山頭的樂隊領班,有他們在此助陣,想必當時的Benny Goodman必定是最具才氣也最具號召力的紅牌巨星,另外想必在這套唱片中我們或多或少能夠聽到爵士樂在這批樂手下產生的演變,因為爵士樂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明確的形式,它是靠新樂手們一點一滴的嘗試與創新,才能累積出今日的這番面貌。
最後在多談一下Chalie Christian,許多學者先進都將他定位成咆勃樂/Bebop之父(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但他實在太傳奇了,而且據聽藍調的朋友說,他還影響了如B.B King等無數的藍調大師 >< ),當時他除了在Benny Goodman的樂團演出外,在下班後他還會跑去Minton's Play House跟其他渴望新音樂的年輕樂手jam,而他在旋律與合聲間的創新,啟發了無數人,另外據說Chalie Christian英年早逝的原因,就是他太忘情於此,因而拖延了肺結核的病情,享年26歲。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是誰在與民主為敵(The War On Democracy, 2007)

"The War on Democracy"是一部由資深記者John Pilger所推出之電視紀錄片,以美國長期以來所堅持之反恐主義(The War on Terrorism)為題,來諷刺該國干涉他國內政之種種惡行。片中導演John Pilger採用了許多新聞素材,此外再搭配上自己的親身探訪,使得影片散發出帶著Michael Moore直指問題核心的批判色彩,內容相當辛酸潑辣,並揭露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歷史秘辛。 下面一段歷史發言供大家做參考:
你好大的膽子,距離我們才90英里 過去45年,居然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體制的政府
你好大的膽子,不讓美國大企業把你買走
你好大的膽子,繼續如此傲慢的說: 絕對不會屈服我們美國
你知不知道我們是誰? 你知不知道,如果你每天喝可口可樂,你的日子會過的更好些
〈註〉Michael Moore美籍紀錄片導演,著名作品有:華氏九一一(Fahrenheit 9/11, 2004)與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等片。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哈林爵士群像

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就被它浩大的氣勢所吸引,並且對大師們能齊聚ㄧ堂的盛況,感到不可思議,當時好奇的從一張面孔移轉到下張面孔,然後再以敬畏的心情去對照他們的身分,這種感覺真是既興奮又有趣,之後竟意外的在航站奇緣(The Terminal, 2005)這部電影中再次看到這張照片。 影片的故事是在敘述一位從歐洲不知名小國前來的旅客,因為國家突然發生了政變,因此無法入境美國,然而他卻堅決的等下去,並在機場裡住了下來。男主角一直到了影片最後,才揭露他堅持不走的原因,他將隨身攜帶的小鐵罐打開,裡面放著的就是這張爵士樂手大合照,他說明這是父親當年從報紙上剪下來的,並且由於太愛爵士樂了,他寫信給了照片上的所有樂手,向他們一一索取簽名照,但在他往生前,他還缺少薩克斯風手Benny Golson的簽名,男主角就是為了幫父親圓夢而來,或許這不是劇情重點,但對爵士樂迷而言,這真是讓人心生嚮往的一段遭遇。
~點原圖可放大,看你認識幾位大師~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卯上麥當勞(Mclibel, 2004)

麥當勞有什麼問題?起初真是讓人聽了一頭霧水,然而這部紀錄片探討的不只是速食業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它更揭露了在全球化下的今日,那些看似理所當然,但業已病入膏肓的社會狀態。從兩位環保人士拒絕向麥當勞所提出之毀謗案道歉開始,這部歷時拍攝十五年的影片,紀錄了兩人為了公平正義以及言論自由所做的長期奮戰,期間雖然遭到眾多阻礙,他們反而愈挫愈勇,最後甚至還卯上了英國政府… "Judge For Yourself",地球只有一個,你有權選擇並改變你所處的這個世界。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過客(Gadjo Dilo, 1997)

為了要尋找一位像迷一般的吉普賽女歌手哈娜露卡,俊美的法國男孩史蒂芬隻身來到了異鄉羅馬尼亞。起初由於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讓他四處碰壁,求助無門,然而就在因緣際會之下,他結識了一位吉普賽老人易濟多,並由於他表現出像是認識那位女歌手的模樣,於是男孩史蒂芬接受了他的盛情款待,留在他淳樸的吉普賽部落,因此也就展開了一段美麗的錯誤...
為何說這是段美麗的錯誤呢 ?其實老人易濟多根本就沒聽懂男孩史蒂芬在說些什麼,與此同時,由於當地嚴重的種族歧視,他的兒子阿德利亞尼不久前才無原由的被送進大牢,這使得老人易濟多傷心欲絕,於是男孩史蒂芬的到來,讓他認做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是幸運的象徵,於是硬將他留下,而這部電影的好看之處就在這裡,借由一位和善外來者的偶然到來,讓原本防禦心極強的吉普賽民族,展現了他們原有的熱情洋溢與天真爛漫,另外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顛沛流離的生活型態。
這部電影的主要命題─ 尋找女歌手哈娜露卡,不僅製造了懸宕的戲劇效果,也帶出了劇中人物豐沛的情感與詩意,為何男孩史蒂芬會如此執著於尋找女歌手哈娜露卡呢?他其實是為了要紀念他的父親以及尋求新的自我,在導演精心的編排下,回蕩著十足的戲劇感動。另外無處不在的吉普賽音樂,更可說是本片的靈魂所在,隨著影片的進展,音樂成為了劇情與情感的觸媒,它呈現的不只是感官上的情緒,更述說了影像及言語無法企及的部分,音樂是人類靈魂深處共通的世界性語言。
本片是阿爾及利亞導演東尼葛里夫(Tony Gatlif) 97年的作品,之後他著名的作品尚有北非行路遙(Exils, 2004),此片讓他獲得了04年坎城的最佳導演獎,以及前年在台曾經上映的尋愛之路(Transylvania, 2006)。這幾部影片的共通性是充滿著大量的吉普賽音樂與舞蹈,以及主人翁義無反顧的自我追尋,而導演充滿底蘊的敘事方式以及絢麗的攝影風格,更讓他享譽影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