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抑鬱的變色龍

The Chameleons UK/Strange Times
這個團似乎不在為人提起,從本人過去獲得的片段資料中,也僅知曉他們是支80年代中期來自英國的團體,玩著帶有些許迷幻色彩的後龐克樂種,然而在進一步認識後,得知他們於81年出道時,是支曾被BBC傳奇DJ John Peel欽點的優秀新團,但因團員間的理念不和,到87年散團時只匆匆的留下三張錄音室作品。然而故事還沒結束,一直到了上世紀末,他們宣布了重組,英國超愛吹捧的音樂週報NME就以號稱他們是史上最佳樂團來炒作他們的復出,在經過英美兩地的巡迴與兩張專輯的發行後,最終他們還是以解散告終。
在聽過他們於86年第一次解散前所推出的這張專輯後,我真覺得他們是支被低估的樂隊,這張專輯中充滿著如夢似幻的奇異聲響,兩把吉他所製造出的特殊聲線與音場可成一家之言,另外主唱時而吶喊,時而呢喃的唱腔,雕塑出他們帶有戲劇性的抑鬱風格,可與當時期的英倫天團The Smiths互做對照。

讓我有點心酸的基頓

現在還會常常想起,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第一次觀賞到基頓的作品。那時參加了學校的電影社,有一回我們那位對電影異常熱情,並自許為苦行僧的指導老師,突然神神秘秘的說要放一部影片給我們看,還補充說因為片源難以取得,是特別從LD拷貝過來的珍稀珍寶,結果最後他放的是基頓的「小神探Sherlock Jr.」(另譯:福爾摩斯二世) 。
不知大家對基頓(Buster Keaton)的認識有多少,剛才本人自顧的回憶起認識他的經過,然而最近一次聽人提起到他,大概是在貝托魯奇所執導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這部電影中,裡面有場美國男孩與法國男孩一同在浴缸泡澡的戲,忘了當時是誰起的頭,他們互問在彼此的心目中,比較欣賞的默片演員是卓別林,還是基頓,結果來自美國的男孩選擇了基頓,另外他們還比較了那年代(混亂六○年代末期,那時在反戰在學運)裡最厲害的兩位吉他手Eric Clapton與Jimi Hendrix,這場戲的精采之處真是妙不可言啊!
最近看了一部基頓的紀錄片”Buster Keaton Rides Again”,內容是他於1964年拍攝他最後一部默片”Railrodder”的幕後側錄,另外之中也穿插著對他生平梗慨的介紹。在這部片中看到的基頓已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了,然而他的演藝生涯開始的非常早,打從三歲起就加入他雙親雜耍特技的演出,並且之後還發明了滑稽劇,並將它帶入電影的世界中。基頓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特色,大概就是他那就算是天塌下來都始終保持漠然不變的表情吧,這點讓他在轉戰默片電影時非常的吃香,並且很快的他就擁有了自己的製作班底,而電影公司也讓他全權主導自己的作品,基頓就趁勢利用這些資源,在加上他那狂放不羈的即興色彩,創造了許多新的電影素材,因此他可算是早期最富獨立製片色彩的電影工作者了。我這裡指的創新是他在影像與精神層面上的嘗試,另外還有特技的演出,基頓喜歡親自演出危險動作,比照當代結合武打與喜劇的成龍,他可被視為是此派的一代宗師。
這部紀錄片其實還滿感傷的,因為片中既可以看到早年鋒芒畢露的基頓,也可以看到當時已呈半退休狀態的基頓,儘管這兩個他都十分的熱愛電影創作與表演藝術,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基頓其實遭受到了許多的磨難與煎熬。享年七十歲的基頓,在他人生的前三十三個年頭裡,嘗盡了成名的滋味,擁有美滿的家庭,但好景不長,由於電影工業的改變(有聲電影與片廠制度的興起),婚姻的失敗,酗酒等事件的接踵而至,他的事業一直要到他第三段婚姻後才逐漸穩定下來,但那時的他已失去了星光,起初是哪裡有工作就到哪裡去,之後才一步一步的重返電影界,他的這段往日時光是我從前一直都不知道的,甚至想都沒想過,但有誰想去提這種事呢?當默片時代結束,那時不知有多少演員,因無法倖存而就此失去了舞台,因此當我看到垂垂老矣的基頓,我感到十分的困惑,因為觀眾只會選擇去記得演員們在電影中的形象,與他們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後記:
紀錄片中有著一幕讓人十分動容的片段,在拍片過程中他們曾途經加拿大的一座小鎮,在那當地居民特地為基頓舉辦了一場歡迎會,會中當基頓起立接受當地人士的讚揚時,在他垂垂老矣的臉上,誠摯的泛著淚光,並且由衷的感謝他們對他在電影藝術上的肯定,而且還不忘要搞笑一番,這一幕著實的觸動了我的心弦,也讓我心頭為時酸了一陣,做為一個影迷,基頓,我想說我非常的想念你…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燎原之火

Andrew Hill/Black Fire
談到Andrew Hill這位鋼琴手,可能沒幾個人認識他,甚至連大部分的爵士樂迷對他也不甚知悉,然而他的舊唱片在二手市場上卻是一貨難求價值連城,如今拜藍調之音CD重發之賜,大家又可好好重新發現這位曾被歷史忽略的爵士樂手。
假若問我要如何定義這位樂手,我可能會膚淺的說他是位中間派,風格介於Hard Bop硬咆博與Avant-Garde Jazz前衛爵士之間,此為當時的兩大主流,但如此形容好像代表說他是個取巧者,實則不然,只要聽過他的演出,就可感受到他那不墨守成規的創新風格,不論是在即興或是伴奏中,每次都力求讓人能夠耳目一新,音樂中隱約有種失序的快感,但最後一切仍在他的掌控之中,這項強烈的個人特質不難讓人拿他與Thelonious Monk做比較。
這張63年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初登板的專輯中,找來了Joe Henderson(tenor sax)、Richard Davis(bass)與Roy Haynes(drums)等人助陣,除了Roy Haynes是位自咆博時期即已成名的沙場老將,其他三位都算是當時新一代的的樂手。這張專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滿著騰騰的肅殺之氣,然而間或又帶著幾絲的黑色幽默。而這張專輯的聆聽重點,筆者認為因擺在Andrew Hill與其他兩位節奏組員充滿想像又大膽張狂的演出才是,其中鼓手Roy Haynes俐落並毫無顧忌的鼓法,驅動著Andrew Hill無限的創意,而貝斯手Richard Davis在節奏與氣氛的掌控上充分表現出三人天生的默契。
我想以這樣的方式去描述一張爵士專輯,可能會讓人有些費解,然而以現在的角度而言,我認為這張專輯跳脫了當時以感官為訴求的爵士樂,因為它有著非常現代的觀點與精神,因此在Andrew Hill的創作中也就看到了不同的深度、鮮明的意像,以及他狂傲不羈的才氣,但他卻不屬於Ornette Coleman那種大立大新的派別,推薦給喜歡嚐鮮的其他樂種樂迷。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2009年開春黑膠夜@VOICE

2月20日(五)‧晚上八時
經過上回激情的一夜,久違的黑膠夜這次要歸於平淡讓大家好好聽歌,這次一樣準備了一些好聽但較鮮為人知的唱片,有搖滾有靈魂有爵士,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假如你也有想分享的唱片,不要吝嗇,歡迎帶過來跟大家一同分享 ,感謝
Keep Grooving Forever!!!

預計撥放:
-John Cale/Paris 1919
-Al Green/Greatest Hits
-David Murray/New Life
-Jules and the polar bears/Got No Breeding
-The Woodentops/Wooden Foot Cops on the Highway

田園交響詩

John Cale/Paris 1919
應該沒有一個搖滾樂迷不認識他吧,Velvet Underground的創始團員John Cale,參與了該團的前兩張專輯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與White Light/White Heat,另外也以製作人的身分參與了Nico、The Stooges、The Modern Lovers與Patti Smith等前期龐克重要藝人的經典專輯,然而大家是否有仔細聽過他自己的作品呢?
John Cale來自大英國協的威爾斯,別看他一副貴族氣息,他其實是個礦工之子,然而由於從小就展現了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美國古典樂名家Aaron Copland與Leonard Bernstein的資助來到美國求學。可能是他過人的品味,之後加入了紐約極微音樂(minimalism)的陣營,後來許多人認為Velvet Underground的前衛風格,就是由於John Cale這段經歷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他在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裡中提琴,與在White Light/White Heat中Sister Ray此曲電風琴等的表現,為之後的音樂創作開啟了新的一頁。
今天介紹的這張專輯是公認John Cale的經典之作,但或許會完全跳脫了大家對他的既定印象,比較起他作嫁他人的作品,他個人的東西會比較含蓄,比較缺少搖滾樂的叛逆色彩,但或許他想要呈現的是另一種美感。 這張美的像詩一般的作品,主要是以吉他與鋼琴作為伴奏主軸,這凸顯出了專輯是以歌曲為主的導向,但John Cale深厚的古典根基,使他在管絃樂的配置上有了極為出色的展現,時而磅礡時而恬淡,充滿著田園氣息,儘管專輯中有著包羅萬象的曲風,但都有著一致的美感,是張會讓人越聽越進去的作品。
倘若真要拿一張專輯跟它做比較,我會選新迷幻Mercury Rev的Deserter's Song,它們都有著震攝人心的魔力。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北極熊的後青春期

Jules and the Polar Bears/Got No Breeding
當初在像堆垃圾般的唱片堆裡看到這張有著低劣封面品味的專輯時(Weezer的藍色專輯是其中了佼佼者),心想這些古怪的傢伙是誰,尤其是站在封套左側的那位,乍看之下有點像是Ramones的主唱Joey Ramone,但他們卻是支名叫Jules and the Polar Bears的流行樂團,由歌手Jule Shear(就是封套上與眾不同的那位)搭配四位錄音室樂手所組成。當時唱片公司有意將他們塑造成一支迎合新浪潮風格的樂團,但可能是定位模糊吧(賣相差,哈哈),他們未能得到主流樂迷的歡迎,反倒在傳媒與小眾樂迷間獲得較多的肯定,有人將他們的作品與The Kinks、Bruce Springsteen與Bob Dylan這些重量級藝人作比較,但我個人會形容他們是宅男版的新浪潮寵兒The Cars,並且有著更多層次的情緒律動與精力。
儘管這是張在商業操作下推出的專輯,但在聆聽過後就能馬上發現歌手Jules Shear的誠懇與歇斯底里的才氣,在樂隊流暢並充滿活力的伴奏下,他用著壓抑的嗓音唱著後青春期掙扎的戀情與人際關係(唱歌的韻味與風采還真有點像Bob Dylan),在在引人發噱卻也讓人能夠感同身受,好作品不需多費唇舌,高度推薦。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爵士第一人

Louis Armstrong/The Hot Five and Hot Seven Recordings
我不認為當個爵士樂迷就非得要追本溯源,但有時這樣做還滿有趣的,而且也很超值。前陣子,先是撿便宜聽了Bix Beiderbecke的雙唱片黑膠,這才發覺二零年代紐奧良風格的爵士樂其實還不難接受,而且在錄音與樂曲的完整度上也都滿OK的,這就讓我想要回頭去找多年前入門爵士時買不下手的Louis Armstrong早期套裝錄音,沒想到現在找到的版本,儘管看來十分陽春,卻也一樣收錄了4cd的完整版本,而且價錢只要以前的一半,真讓我大呼賺到了,哈~哈。
昨晚聽了cd1,是Hot Five五重奏的錄音,她們是爵士樂史上小編制樂隊的先驅,使用的樂器有短號、長號,豎笛,斑鳩琴與鋼琴,儘管初聽這種編制可能會抓不到欣賞重點,但各項樂器交織一塊的火熱演出,必定會讓人喘不過氣,大呼過癮,而Louis Armstrong天賦異秉的獨奏,在音色與技巧的控制上更讓人大感驚艷,但說實話 ,有些曲目,尤其是加上演唱的作品聽來卻相形失色 ,或許是風格尚未成熟。<待續>

永遠都少那麼一張...

默默的聽音樂也十多年了,雖是網路世代的一份子,但依然保持著買唱片的習慣,然而退伍後,聽音樂的時間變少了,相反的購片量卻大增,特闢此聆聽札記,為自己的音樂收藏稍做整理。